无芒雀麦(禾萱草、无芒草、光雀麦)

拉丁名:Bromus inermis Leyss.     科名:禾本科     属名:雀麦属
分布地区
原产欧洲、中国和西伯利亚,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均有野生。我国西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华北(河北、山西、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包括河南、内蒙古、
高度范围
形态特征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须根发达,具短横走根状茎。茎直立,高50—100厘米。
生长习性
无芒雀麦最适宜在冷凉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不适应高温、高湿环境。耐干旱,在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的地区生长良好。耐寒,能在-30℃的低温条件下越冬,若有雪覆盖,在家-48℃低温情况旧。越冬率仍可达到85%以上。因此,无芒雀麦是最抗寒、最适地寒冷干燥地区种植的牧草品种之一。无芒雀麦对土壤适应性很广,在排水良好且肥沃的壤土或粘壤土种植,能获得稳定的高产,但在轻质壤土上也能生长。耐盐碱能力较强,pH为8.0时只有轻微影响,过酸或过碱的土壤则会严重影响无芒雀麦的建植.耐水淹的时间可长达50天左右。
繁杂培育
无芒雀麦由于苗期生长缓慢、根系一年内即入土较深,播种前应深耕土壤、精细整地、施足基肥(有机厩肥1000~1500公斤/亩,过磷酸钙15公斤/亩)。播种时施种肥(硫氨5公斤/亩),并在拔节、孕穗或每次刈割后再追施氮肥(尿素10公斤/亩),可显著提高干草产量。无芒雀麦对磷肥极其敏感,当施入磷肥(P2O5)10公斤/亩作为种肥时,干草产量可提高1.7倍左右。无芒雀麦在温带地区春、夏、秋季均可播种,北方春旱较为严重的地区,以夏天雨季来临时播种效果最好。单播时的播种量为1.5~2公斤/亩,播种深度为2~3厘米,通常以条播为主,行距为15~30厘米。无芒雀麦还可与紫花苜蓿、红三叶、红豆草、沙打旺等豆科牧草混播,混播时无芒雀麦的播种量一般为1~1.5公斤/亩,豆科牧草为0.3~0.5公斤/亩。  无芒雀麦生长到第4年以后,根茎积累盘结,有碍土壤蓄水透气,需进行耙地松土,切破草皮,改善土壤的通透状况促进分蘖。
景观用途
常用于布置花坛、花境、花丛、花群及花台等。
补充资料
无芒雀麦叶量大,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各种家畜均喜采食。其化学成分、可消化蛋白质含量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而下降,但总可消化干物质则呈增加的趋势。一般情况下常在产量高峰-抽穗期刈割第一茬,此时叶丛多,产量高,粗蛋白含量及其他养分积累也最多,可调制出优质干草。制干草,每年刈割2次,再生草可放牧或青刈。无芒雀麦也是一种极好的水土保持植物,作为水保植物时可以进行适度的放牧利用。  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可以提供优质干草和放牧草地,显著提高家畜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与红豆草、红三叶草组成良好的刈草地、放牧草地。无芒雀麦属于优等饲草,叶多茎少,适口性好。每亩产干草300—400公斤。 
相关植物
植物名称 别名
鸡冠刺桐豆科刺桐属
日本紫藤豆科紫藤属
歪头菜 豆科 野豌豆属
百里香 花园百里香 唇形科 百里香属
鼠尾草 西洋鼠尾草、菜用鼠尾草 唇形科 鼠尾草属
美国薄荷 马薄荷 唇形科 美国薄荷属
夏枯草 棒锤草、大头花、蜂窝草、灯笼头草 唇形科 夏枯草属
益母草 唇形科 益母草属
‘甜心’玉簪 百合科 玉簪属
卧牛锦 百合科 沙鱼掌属
猜你喜欢